荒火映黑土,铁犁卷泥浪;昔日北大荒,今朝大粮仓。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曾因荒芜而得名“北大荒”的黑龙江垦区,已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和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一代代农垦人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铸就形成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激励了几代人”,强调“我们仍然要用这些精神来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引导他们发扬优良传统,在全社会带头弘扬新风正气”。
北大荒,位于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完达山和小兴安岭地区。这块5万多平方公里的黑土地,曾是千百年来未被开垦的、人迹罕至的亘古荒原。1947年,为响应毛泽东同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号召,伴随着解放战争的硝烟,一批军人来到这里,点燃了“第一把火”,拉动了“第一把犁”,唤醒了沉睡的荒原。20世纪50年代以来,14万转业复员官兵、10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内地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来到北大荒,义无反顾投身于这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拓荒。几代农垦人前赴后继,用青春、智慧、生命浇灌黑土,让莽莽荒原变成锦绣良田、丛生荆棘变成滚滚稻浪。开垦初期,这里年产粮只有0.048亿斤;2021年,这里预计粮食总产将达到460亿斤。从人拉犁杖、马拉播种机到拖拉机牵引大犁、运用卫星定位耕作、云计算技术精准管理,再到切实保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这片热土上不断创造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奇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调研时强调的:“农垦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援国家建设、维护边疆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早起三点半,归来星满天,啃着冰冻馍,雪花汤就饭。”这首当年流行的歌谣,是北大荒艰辛创业的真实写照。没有住的地方,就砍木条打土坯建马架子住;没有农业机械,就排着长队喊着号子用人力拉;饿了掏把黄豆吃,渴了就喝堑沟水,蚊虫咬就用手拍……农垦人以革命英雄主义的大无畏气概,以革命乐观主义的战斗豪情,“向荒原进军,向荒原要粮”。70多年来,一代代农垦人凭借着不畏困难、拼搏实干的艰苦奋斗精神,解放思想、敢闯敢试的勇于开拓精神,胸怀全局、强国富民的顾全大局精神,不图名利、忘我工作的无私奉献精神,谱写了人类拓荒史上从未有过的辉煌史诗。2018年9月25日,在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一楼大厅,习近平总书记仔细端详墙壁上的老照片,指着全国劳动模范、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的照片说,她就是壹元人民币上女拖拉机手的原型。“北大荒能有今天不容易啊!”习近平总书记感慨道,“真是居功至伟!”黑土地上孕育锻造的北大荒精神,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永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