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要闻 > 党政要闻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崇鱼
——弘扬巴山红军精神,做红色党史的传承人

发布日期:2022-04-20 14:19文章来源:巴中市委组织部浏览击量:

我叫张崇鱼,今年84岁,来自全国第二大苏区首府、秦巴生态名城巴中市。今天,我为大家讲述弘扬红军精神,做红色党史传承人的故事。 

他们,就是我心中的丰碑

看着气势恢弘的将帅碑林,再回头看看年迈瘦弱的我,很多人都曾问我:“当初,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你,去干这件看上去像愚公移山的事业呢?”我总是自豪地说:因为我就是红军后人,也是这片红土地的传人。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巴州区龙背乡。那时,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巴中浴血奋战,4.8万名红军战士用鲜血染红的这片英雄的土地上,硝烟还未散尽,号角依然在耳。我的直系和旁系亲属、邻居,参加红军的就有几十个,他们打土豪、分土地、建政权。耳濡目染,红军的故事陪伴着我的童年时代,而英勇的红军,自然就成了我们这代人崇拜的偶像。

上世纪50年代,我在巴中中学读书时,学校请来一位老红军讲党课。课堂上,他边讲述自己的革命经历,边掀开上衣,身上露出10多道、每道足足3指宽的刺目伤疤时,我被彻底震撼了,英雄在我心中的形象也具体了起来:原来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也有常人的悲欢离合。但为了革命,他们舍弃了太多太多!

从那以后,红军成了我青年时代前行的榜样,我开始积极向党组织靠拢,1973年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1985年,我在省医院有幸认识红军师长张顺国,他不到15岁便参加红军,在沙家店战役中被打断了8根肋骨,仍坚持为党工作20年。在对我讲诉他的革命经历时,说得最多的就是“怕,就不是共产党员”!人到中年的我,在这一刻,读懂了他们这代人为了民族和国家大义,融入骨髓的热血和无畏。

1992年,我当时是原巴中县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主任,有幸参加筹备庆祝红军入川60周年纪念活动。我收集红军史料,大量阅读了有关红军的书籍典故,红军的群像在我心中愈发清晰:12万巴中儿女用枪杆子和笔杆子创立了全国第二大苏区,为策应中央红军,踏上了长征路,然后西征、北上,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中国革命最危急关头、在民族存亡之际,都留下了他们浴血奋战的身影。他们,就是这段历史里的丰碑。

当这些红军故事、红军精神汇聚成洪流,激荡着我的心灵时,一个大胆而执着的想法在我脑海油然而生。“当年红军将士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作为川陕苏区的一名共产党员,我要把红军将士的史料收集起来,为他们树碑立传,让红军精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但是,当我的这个想法一提出后,各种声音就扑面而来。有人劝我,快六十岁的人了,还想干个啥?有人给我泼冷水,说这么浩大的工程,比登天还难,你想愚公移山?还有人嘲讽我,怀疑我是不是为了游山玩水,想钱当骗子。

实话说,我也动摇过,但看着渐渐远去的历史、老去的红军,我明白,不能再等了!因为,这块红土地,真的欠他们一座丰碑!

20年坚守和奔走,我的碑林长征路

当我把建碑初心,向有关领导和同事汇报交流后,还是得到了很多支持,但更多的是精神鼓励,现实情况却非常窘迫:“没人、没钱、没阵地,连一部电话都没有。”

没人,我和碑林办的5名同事赤膊上阵,放炮、挖地基、抬石头......文弱的我们,成了工地上的多面手。

和工地的苦相比,没钱的苦更恼火。材料进不了场,碑林就得停工;找政府,政府有难处。于是,就利用我个人的人脉,四处去借,但这些对于浩大的碑林工程建设,无疑只是杯水车薪。

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工地急需水泥,我就厚着脸皮找到南江县水泥厂的梁厂长赊欠,但他想都没想就连连摇头。“老革命,赶紧回去,厂里的规矩都是一手交钱一手发货。”

吃了闭门羹,我没有放弃。一次不行,那就两次;两次不行,那就三次......后来,梁厂长终于被我的执着和初衷感动,答应免费资助我10吨水泥,解决了燃眉之急。此后的建设中,一个“厚脸皮”的瘦老头在各个材料商之间穿梭游说,成了碑林建设中的一道风景。

修建碑林难,但寻找散落在全国各地的红军遗物更难。从1992年开始,带着神圣的使命,我便踏上了寻访老红军资料的漫漫长征路。

为了节省开支,我和同事住几块钱的地下室,饿了买点烤红薯,渴了喝点山泉水,身上沾满了灰,脚底磨破了皮。“有时也会回味家庭生活的温暖。”但我立马告诫自己,红军奋战了22年,我张崇鱼难道这点苦都坚持不下去吗?

与身体上的苦与累相比,一路遭遇的误解误会,更让人难以忍受。

1996年的冬天,省老干局的同志告诉我,山西太原有名94岁老红军尚在人世。听说这个消息,我二话不说就踏上了寻访路。从巴中到太原,路程远、坐车难,记不清中途转了多少次车,提着塑料袋晕吐了多少回,连胆汁都吐了出来。为了能坚持下去,休息过程中我甚至脱了袜子放在鼻子上闻一闻,用臭味强迫自己清醒。

一路颠沛,终于找到了老红军的家。在得知我们从巴中专门赶来,一路的种种心酸后,老红军非常感动。他颤颤巍巍地拉着我的手几度哽咽,连说几个“不容易”,战斗过的巴中没有忘记他,老区人民没有忘记他!

就在老红军找资料、拿钱资助建碑时,他儿媳回来了,一见我们就厉声质问:“你们来干啥子,打起幌子骗老年人钱吗?”无论我怎么解释,根本听不进去:“建碑那是你们的事,我们老爷子不得参与、不得支持,再不走,我就报警了。”

我本想再作些解释,但看见老红军急得说不出话来,双手直垛拐杖,担心他身体急出病来,只好选择离开。谁知刚出大门,他儿媳便端着一盆冷水朝我泼了过来……等等类似的事情,数不胜数。

这20多年里:被当成“骗子”关进过派出所、遭遇抢劫被打得头破血流、被小偷划破过胸口、4次遇到车祸,10多次生病、两次都报了病危……老伴无数次心痛得掉眼泪:“老爷子,莫折腾了,命都快没了,还找个啥。”但我那股子倔劲一来:“临阵退缩,就不是共产党员!什么时候找齐红军文物了,什么时候回!”

自1993年开始,我们跑遍全国20多个省区市,总计出行170多次,行程超过80万公里,拜访了1000多家单位和6000多位红军将士及亲属,收集红军纪念物品12000多件。用同事的话说就是,“人间该吃的苦都吃了,该受的罪都受了!”  

传承,是对先辈最好的缅怀

虽然受过许多罪,但也收获了很多的支持与帮助。

20多年里,碑林建设募捐资金就达3000余万元,直接参加碑林建设的领导有30多位,工作人员200余人;不计报酬投入碑林建设的技工、民工1000余人次,每日超负荷工作10小时以上。

2005年7月15日,占地120余亩的将帅碑林终于迎来开馆。在鲜花和掌声中,我热泪盈眶:20多年里,为了修建碑林,从未好好陪伴家人,家就像一个旅馆;和亲戚朋友见面开口都是借钱,大家感情变得逐渐疏远......要说没有遗憾,那是假的,但这一切付出,又是那么值得:这一座座丰碑,让红军的英魂得以在此长眠安息,让这段鲜红的历史和红军的精神被后人铭记!

在上级组织、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将帅碑林已建成有红四方面军主要将领纪念像园、纪念碑长廊、楹联长廊、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等十四大碑区,共嵌碑4580余块,其中红军将士个人纪念单碑4400余块,石刻红军名录13.8万人,成为中国最大的红军碑林。建成后,先后接待了国家领导、高级将领、红军将士、红军亲属以及社会各界300多万人次。温家宝同志、刘延东同志视察时连连称赞:“不容易,不容易”“有心人办有心事”。2005年,将帅碑林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去年“七一”,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我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

很多人说,能够建成全国最大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是我的功劳。但是我想说,这是成千上万“无名英雄”流血流汗、默默付出的结果,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只是做了一点点“份内事”,对比流血牺牲的红军将士,真算不了什么。但就这点微薄之功,却得到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接见,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发自肺腑地感谢伟大的党、感谢关心我的上级组织和领导、感谢那些给予将帅碑林支持的人。

每到清明,成千上万的人们,从全国各地前来碑林扫墓祭奠,尽管年龄大了,我还是会一一带他们参观,为他们介绍红军历史。这一座座镌刻红军名字的丰碑,记录的是一段光辉岁月,展示的是一幅川陕苏区首府的红色画卷,激励的是一代代砥砺奋进的巴山儿女,打造的是一张巴中走向全国、享誉世界的文化名片。

曾经的巴中大地,处处烙下红军的印记,浸润着红色的血脉。如今的革命老区,在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蝶变,“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正激励着360万巴中儿女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奋进新时代、建功新征程,正激情书写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巴中篇章。

我今年84岁了,还经常到机关、企业、学校、农村,为年轻人讲党课、讲红军故事。有人问我,身上为什么依然还有这股劲?我这样告诉他们:“民族复兴国人盼,新的长征路在前。巴山蜀水风云涌,开创伟业莫怕难。耄耋之年要奋斗,红军精神世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