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要闻 > 党政要闻

熊文琦在《组织人事报》发表署名文章:锻造引领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头雁队伍

发布日期:2022-08-30 17:59文章来源:组织人事报浏览击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要发展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好班子和好带头人。”巴中作为革命老区、秦巴山区、后发地区“三区”叠加地区,是四川省发展最不平衡、最不充分的地区之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重如山、任重道远,尤其需要把建强头雁队伍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下好“育强、选优、激活”三步棋,为巴中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队伍支撑。

坚持“靶向储备+定向回引”,建好后备力量“蓄水池”

村级后备力量是村党组织书记的“预备队”、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硬支撑”,更是推进乡村振兴的“软实力”,加强后备力量队伍建设,重在坚持远存近用,贵在下好绣花功夫。

盯住一个根在乡村的群体。农民工是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要充分把握农民工离土不离心的特质和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趋势。巴中基于农业大市、劳动力输出大市的基本市情,大力实施优秀农民工定向回引培养工程,编制森林康养、特色种植、生态养殖、精深加工等六类回引创业项目,搭建起乡村发展需要与返乡发展需求之间的“金桥”,将优秀农民工群体的经历阅历、技能技术、资金资源优势转化为乡村发展新动能。现已累计回引优秀农民工15000余名,从中发展党员400余名、储备后备力量1300余名,创办领办投资规模100万元以上经济实体729家。

打造一所实在适用的学院。开办专门面向乡村人才的培训学校,既是形势发展所趋,也是干部培养所需。巴中针对村级后备力量“有数量缺质量、想进步缺平台”的现实窘境,整合行业部门行政资源、职业院校教学资源等支撑要素,依托南江县小河职业中学创新开办巴中村政学院,以“培育乡村振兴人才”为主攻方向,构建“党政+职校”办学组织架构,组建专兼结合的“百人师资团”,设置党性教育、实用技术、乡村治理与创新“三大板块”,开设长期、中期、短期“三类班次”,让村级后备力量学有定所、学有良师、学有所成。

构建一套利在长远的机制。建好后备力量选育用管机制,是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长远之计。巴中立足村级干部队伍建设长远需要,出台村级后备力量培养管理办法,在选拔机制上,突出方式灵活和标准适用,统筹衡量年龄、学历、经历、能力,综合考虑个人自荐、组织推荐、群众举荐,确保把最合适的人发现出来、储备起来;在培育机制上,突出系统性和针对性,聚焦培训、实践、使用等基本环节,用好结对帮带、谈心谈话等基本方法,助推后备力量“后”而有望、“备”而可用;在管理机制上,突出全周期和全链条,建立台账管理、定期研判、考核评议等制度,强化宣传表扬、批评约谈等措施,做到管在关键时、管到关键处。

坚持“高位考量+高标甄别”,选好乡村振兴“领头雁”

好中选优、优中选强,是目标也是原则。选拔村党组织书记,需要着眼增强服务乡村振兴的紧密度和匹配度,不断更新理念、拓宽视野、严格标准,才能确保选出来的人领得了头、带得好队、干得成事。

树牢“选好书记就是选好未来”的理念。选对了人,就选对了路,乡村振兴就有了希望。要敢于摒弃论资排辈的思想,注重从符合条件的干部中看谁更优秀,从优秀干部中看谁更合适,考虑“该用谁”而不是“谁该用”;要勇于打破求全责备的观念,坚持“不唯全才、但求干才”原则,用全面、辩证、发展的眼光去审视评判;要乐于摆脱保守求稳的心态,既看当前、更重长远,把潜力大、活力足的优秀年轻人才推向前线。巴中充分利用村(社区)“两委”换届契机,把眼光拉长至未来5年甚至10年,大力选拔年纪轻、学历高的优秀人才,推动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下降2.2岁,大专以上学历占比提高15.4个百分点,带头人队伍年龄、学历等结构明显优化。

涵养“拓宽视野方可广聚贤能”的境界。境界决定眼界,胸怀决定视野。要防止“矮子里面选高个”的无奈之举,用好用活村级后备力量库,瞄准致富带头人、优秀农民工、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等群体,及时把能人选拔出来;要跳出“本村人选本村干”的固化模式,打破地域、身份、行业限制,探索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异地交流任职办法;要聚焦“风雨无阻勇攀登”的优秀分子,对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防汛减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表现突出且符合条件的,优先选拔到村党组织书记岗位上来。巴中积极拓宽选人视野,村党组织书记中,优秀农民工占比达27.3%、退役军人占比达10.9%、致富带头人占比达46.8%。

坚持“卡紧标尺才能明辨良莠”的原则。严格入口资格条件,是去伪存真、去劣存优的关键一招。要突出政治标准,严格执行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任职资格联审等规定,坚决把政治不过硬、能力不过硬、作风不过硬的人挡在门外;要突出事业为上,让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掌握现代农业技能、带领致富能力较强的人备受青睐;要突出群众公认,把道德品行好、群众口碑好、社会公认度高作为硬杠杠,让干急事站头排、干难事有韧劲、干大事有雄心的人脱颖而出。去年村(社区)换届中,巴中抓实实地走访、分析研判、部门会商等关键环节,严把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任职资格关,一次性选举成功率达100%,实现了组织意图与群众意愿的高度契合。

坚持“常态激励+动态管理”,激活干事创业“动力源”

干部成长,既靠内在努力,也靠组织培养。村党组织书记强不强,事关乡村振兴推进的质量与效率,必须把这支队伍培育好、管理好,激发干事创业的最大动力。

让成长之路更坚实。抓培育,关键要推动资源下沉、重心下移。要以系统培训为基础,将村党组织书记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总盘子”,高质量做好课程规划和教学设计,推行干部训用结合机制,让培训的过程既成为干部提升能力的过程,也成为组织发现“苗子”的过程。要以顶岗锻炼为支撑,把村党组织书记作为重点培育对象,通过定期选派到改革开放前线长见识、上级业务部门提能力,解决“谋事缺眼界、干事缺方法”问题。要以学历提升为补充,鼓励村党组织书记参加在职教育,落实学费和生活补助等支持措施,让他们在学历提升中增强干事创业的底气和信心。巴中大力实施“百镇示范·千村振兴”工程,积极落实教育培训、实践锻炼、学历提升等方面12条硬措施,推动村干部培育系统化制度化。

让奋进之心更踏实。对干部最大的激励,是让他们干事有想头、发展有奔头。要打破成长的“天花板”,加大从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人员力度,让成长的通道越来越宽;要缩小收入的“剪刀差”,鼓励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并按规定提取一定比例激励报酬,持续增强岗位吸引力;要疏通心理的“拥堵点”,因地制宜研究村党组织书记关注的健康体检、养老保险、离职待遇等保障问题,切实帮助解决“后顾之忧”。巴中持续打好畅通发展渠道、提高薪酬待遇、加强人文关怀“组合拳”,不断提振队伍奋进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