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川千帆竞,两岸大潮涌。2021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百年大党风华正茂,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乘势而上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这一年,振兴发展开局起势,吹响了全面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号角,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巴中新征程。
这一年,组织工作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全市组织系统以“规范夯基年”为主题,以建党百年和集中换届为主线,向中心聚焦、为大局聚力,推动组织工作实现系统性重塑、创新性破局、规范化管理。
坚持凝心铸魂
以党的创新理论滋养初心引领使命
政治是根、思想是魂。一年来,全市组织系统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自觉做“两个确立”的坚决拥护者和“两个维护”的坚定践行者。
坚持以学为先、筑牢根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计划,及时将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九次、十次全会和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纳入市县党校、大巴山干部学院、巴中村政学院、干部讲习堂重点培训内容,分层分类举办读书班、主体班、进修班、研讨班等40余期,推动理论学习全覆盖。
坚持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少而精,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有声有色。
全市6300余个党支部高质量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3200余件。召开全市“两优一先”表彰大会,隆重表彰90名个人、60个基层党组织,向1.6万余名老党员颁发纪念章,向8000余名党员发放温馨贺卡,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坚持全域统筹、一体推进,推动干教体系成型成势。
以县级党校分类改革为契机重塑干教体系,深入实施“一把手”提能、专业化领导干部培养、年轻干部铸魂“三大工程”,加快构建集群式阵地、差异化培训、全要素保障“三大体系”,致力打造面向全省、走向全国的一流干教品牌,努力将干部的时间、精力和关注点引导到学习提能、勤思善谋上来。“大巴山干部学院”成为党员干部党性淬炼和政治历练“大熔炉”,“巴中村政学院”成为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教育实践基地,“巴中干部讲习堂”成为常态化的干部综合素养补给平台……
坚持选贤任能
以鲜明用人导向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事业兴衰,唯在用人。一年来,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部署,全市组织系统紧紧围绕“五好”目标,以市县乡集中换届为统揽,优化干部选育管用工作,一大批忠诚干净担当的优秀干部得到提拔使用,实现各级党政班子年轻干部数量、学历层次、专业化水平比例提升和平均年龄下降“三升一降”的良好效果,真正换出了新面貌、新气象、新担当。
用人导向既是指挥棒,也是风向标。
坚决落实市委“用好五种人、七种人尤其不能用”和“18字”要求,一手抓正向激励,让人品正、能力强、清爽干净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一批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扛硬活、打硬仗、一贯表现优秀的“干将”得到重用,从疫情防控、脱贫攻坚、抢险救灾等重大斗争一线提拔重用干部占比达63.5%,12名乡镇党政正职走上了县处级岗位。一手抓反向约束,敢于向投机钻营、讲关系、架天线、打招呼、搞勾兑现象拔刀亮剑,因瞒报漏报个人事项、干部档案有问题、党风廉政不过关等因素,24名动议人选被放下,2名市管干部被免职。
干部结构跟上发展“节奏”,后发赶超才有澎湃动力。
坚持把结构调优、功能调强,通盘考虑干部经历、专业、年龄、性别、党派等要素,严格县乡领导班子结构性配备要求,注重优势互补、梯次配备,防止结构“硬”、功能“软”。向文旅新区、经开区、财政、交通、水利等部门充实了一批专业干部;4家市管国企董事会、经理层主要负责人,均有相应专业背景;县(区)党政班子中熟悉党的建设、三农工作、对外开放的分别达45.6%、60.8%、24.1%,县(区)班子中女干部、年轻干部、党外干部等结构性人选应配尽配,全部达到省委要求。
大力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是确保党和人民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之举。
坚持以大格局、大胸怀关注培养年轻干部,出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11条措施,首批选派28名干部“双向互派”,94名干部到改革开放前线、项目工作一线、排难攻坚火线长见识、提能力、炼韧劲,着力蓄足事业发展“源头活水”。坚持不求全责备、不论资排辈,大胆启用年轻干部,换届后40岁以下市管干部、35岁以下乡科级领导干部同比增长41.5%、26.9%。
好干部是选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
换届工作中,始终保持大兵压境、动辄则咎的高压态势,把风险研判贯穿始终,提前部署开展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查核和干部人事档案审核“两项专项整治行动”,开展3轮全覆盖督查督导,未发现违反换届纪律的人和事。制定公务员调任实施细则、平时考核办法等系列制度,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同时,深入推进公务员分类改革和职务职级并行制度,出台退岗干部、受处理处分干部管理等办法,健全容错纠错机制,释放“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的满满正能量。
坚持强基固本
以组织体系优势凝聚发展强大动能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一年来,全市组织系统坚持大抓基层、大抓基础,着力夯实党的组织体系的基本单元,筑牢坚强战斗堡垒,不断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凝聚力。
夯实基层基础是组织建设的关键。
在农村,扎实开展“筑网强基”行动,标准化设置村级党委22个、总支399个、支部895个。顺利完成全市1809个村(社区)“两委”换届,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达94%,班子成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比提高8.5个百分点、平均年龄下降3岁,班子结构全面优化,整体活力明显增强。
在城市,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出台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办法,推行“三联三融”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17个街道全面推行大工委,构建形成“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组织架构。
在两新领域,聚力推动“两个覆盖”集中攻坚,新成立行业党委8个,新建党组织77个,打造王府井—黄家沟片区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示范片,巴中西部国际商贸城被评为“全省十大两新党建示范商圈市场”。
同时,扎实开展机关党建“灯下黑”、企事业单位党建“两张皮”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95个,推动国有企业、公办学校、公立医院等领域党建工作实现新提升。
党建引领是推动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的重要之举和必然要求。
扎实推进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出台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六抓六促”具体措施,推动各类资源下沉、打牢振兴基础。着眼帮扶有为选派过硬力量,向765个重点村选派第一书记和帮扶队员2269名,向345个产业环线、地理边远等其他村选派帮扶干部851名。着眼发展有路抓实村级集体经济,新增集体经济年收入100万元以上村2个、10万元以上村25个。
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方向、目标、方式和效果,把城乡基层治理与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协同推进,建立乡镇、街道、村、社区治理“四张任务清单”,逐项定人、定时、定责,有效破解“多头管、无人干”问题。创新推进“十项微改革”,深化1846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46个城乡结合部新型社区、1058个城镇老旧小区治理攻坚。开展“群众诉求大起底”,组建“巴中跑团”,解决群众实际问题4500余个,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坚持改革创新
以科学有效政策机制广聚八方贤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一年来,全市组织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智力支撑更加坚实。
“硬核”的政策是做大人才“蛋糕”的突破点。
创新实施“百千万引才工程”,配套出台现代产业发展、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和人才工作先行区“1+4”支持措施,首次将“双一流”高校本科生、产业人才、柔性引进人才纳入支持范围,人才待遇在川东北地区具有较强竞争力。2021年下半年,第四届“智汇巴中·才领未来”专项引才活动走进四川大学、兰州大学等14所高校,签订意向协议1579份、同比增长45.93%,创历史新高;全年引进急需紧缺人才548名、同比增长20%,首批柔性引进“高精尖缺”人才15名……这是巴中人才新政成效显现最有力的证明。
事业、平台、价值是实现留住人才的关键之举。
围绕再造培育平台,坚持“不唯高大上,更重实效性”,与巴中“1+3”主导产业相适的9所高校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产学研用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等20余个;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启动建设首个人才科创“飞地”。深化人才评价,评选市级领军人才15名,3名专家人才入选“天府峨眉计划”“天府青城计划”,《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入选全国人才工作创新优秀案例……
围绕再造干事平台,扩大“职称评聘绿色通道”适用范围,降低“特设岗位”适用门槛,完善“岗编适度分离”机制,畅通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流动渠道,对优秀人才实行身份转变、职称评定、职级晋升、职务提升“四个优先”,激活人才“一池春水”……
留住人才,还要在服务细节上下功夫,努力让各类人才有归属感、幸福感、荣誉感。
市委召开专家人才座谈会,为40名专家人才发放荣誉证书。制定《市委市政府领导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工作方案》,市领导“一对一”联系服务42名高层次专家人才。全面推行“巴山优才卡”制度,建立“1+6+N”人才服务体系,新装修人才公寓248套,拓展“青年人才卡”服务项目20余项……拴心留人、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正加快形成。
东风浩荡满眼春,万里征程催人急。2022年,全市组织系统将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以“攻坚破局年”为主题,以“提质进位”为目标,推动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巴中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