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农民工总量约为122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1%,其中党员1.47万人。巴中大力实施组织回引、服务保障、定向培育、选拔使用“四大工程”,推动农民工党建晋位升级,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抓实党建引领,下好优秀农民工回引“先手棋”。建强农民工党组织堡垒。依托驻外机构、青年人才工作站、商会协会等组建28个功能型党组织,设立5个农民工服务中心和6个综合党委。建立农民工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明确组织聚拢、政策打包、解困出题、定向培养4个方面15项职责。每年农村发展党员总数50%以上的比例专项发展农民工党员。建好农民工党员数据库。聚焦工作流向、从业情况、政治面貌、返乡创业意向、入党意愿、担任村干部愿望“六个清楚”,以乡村两级流出地党组织为主体,会同农民工服务管理综合党委和流出地党组织全面摸排相关信息,建好农民工和农民工党员“两本台账”。全市共查找联系农民工党员1.4万余人。实施重点对象“靶向”回引。着眼村级党组织换届需要,注重筛选政治素质好、回乡意愿强、能力素质强、创业基础强的优秀农民工党员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定期举办项目推介、返乡考察、双向洽谈等,实施“一人一策”精准回引。
优化服务保障,架好关爱返乡农民工“连心桥”。健全优秀农民工政策保障。将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纳入“巴山优才计划”“1+9”人才政策体系,出台《巴中市农民工党建工作实施意见》《促进返乡下乡创业22条措施》《支持农民工等返乡人员创业实施意见》等,强化工作经费投入保障。多方联动加强农民工服务。深入实施农民工服务保障“八大行动”和创建一流营商环境“20条措施”,梳理汇总农民工返乡创业、服务保障需求等意见建议85条,确定“1+N”个承办部门进行菜单式反馈、追踪式督办。多措并举落实关心关爱。市委书记带队赴成渝西等巴中籍农民工聚集地调研指导并召开农民工党建工作座谈会;开设“邮储银行”号农民工返乡专列,每年帮助一大批在粤巴中籍农民工顺利返乡;春节期间集中召开党员会、乡约会等2795场次,推动回引高层次农民工人才130余名。
强化教育培训,打好优秀农民工技能提升“组合拳”。大力实施学历提升工程。依托全省优秀农民工信息管理平台,推行“实名制、清单式”管理,参照村干部任职条件对优秀农民工村干部入学条件实行资格联审,给予财政和党费专项补贴,帮助优秀农民工完成大专学历教育。实施“党政+院校”联合办学。依托创办的巴中村政学院成立大巴山农民工培训学校,组建“百人师资团”,编印“本土化”教材,打造农民工实训基地65个,目前已举办培训班41期,培训农民工学员8700人次。“菜单式”送学强化培训质效。按照“小班化、特色化、品牌化”理念,举办返乡农民工创业技能特训班,累计培养400余名返乡优秀农民工学员为致富带头人,扶持返乡农民工领办创办实体项目850个。
大力选拔使用,赢得优秀农民工返乡创业“主动仗”。畅通选拔培育使用渠道。推荐76名优秀返乡农民工为县级以上“两代表一委员”,选拔621名返乡农民工担任村“两委”负责人,培育409名优秀农民工作为调优调强村支部书记后备对象。多途径给予创业政策激励。全面推行农民工支部书记担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并给予相应激励报酬;推荐返乡创业代表、优秀农民工到省市重点、龙头企业锻炼学习;分配村级集体经济财政补助资金、安排“一村一品”项目、落实家庭农场扶持政策时,优先考虑由优秀农民工担任村支部书记的村。搭建创业服务支持平台。筹资2.5亿元设立6大发展基金,从减税降费、场地支持等方面细化“6类补贴、1项奖励”政策,打造180家创业实训基地,编制1.2万余个回引创业项目,建成特色产业园、孵化基地45个,搭建乡村发展需求与返乡创业需要“金桥”,培育一批投资创业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