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基业,人才为先。
“我们将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持续实施开明开放的人才政策,通过巴山优才计划,创新柔性引才用才模式,用心用情服务各类人才成长。”2019年9月27日,市委书记罗增斌率队赴重庆市开展“巴山优才”宣传推介暨第二届“智汇巴中·才领未来”高校专项引才活动,在作宣传推介中这样郑重表态。
“十三五”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久久为功的韧劲,大力实施“巴山优才计划”,积极构建人才引进、培育、使用、激励等一体化政策体系,推动全市人才事业持续进步,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经过5年发展,巴中人才优先的理念深入人心,“巴山优才计划”稳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向基层一线、脱贫攻坚战场流动加快……我市人才工作进一步加快发展。
坚持党管人才
构建人才工作新格局
9月16日,巴城费尔顿酒店高朋满座,胜友如云。
当天,在“院士专家巴中行”活动中,市委、市政府诚邀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韩杰才等12位巴中籍专家,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及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成渝两地高校院所40位专家为巴中经济社会发展把脉问诊、建言献策,现场共签约合作项目45个。
这是我市党委联系人才工作的成效之一,也是我市党管人才体制机制的缩影。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老区振兴发展的重要支撑,事关巴中未来。党委联系人才,是我市人才工作的一大亮点,也是人才制度和政策体系之一。“十三五”以来,巴中为吸引人才建章立制,突出党管人才,深入推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巴山优才计划”为牵引加快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不断夯实老区发展人才支撑。
2016年,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市就坚持牵头抓总,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出台了《巴中市“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的实施意见》,汇集人才发展总体规划、部门配套规划、区县规划23个,编印《巴中市“十三五”人才发展系列规划》。建立全市“十三五”人才发展重点任务工作台账,强化重点工作跟踪督查指导,紧紧围绕实施人才发展“五大工程”“七项改革”,推进63项重点任务落实。
时间到了2020年。为大力推动人才新政落地,我市完善了巴山优才计划政策体系,出台《高层次人才子女就医就学就业管理办法》《人才安居工程实施意见》等6项新政。建立党委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精选108名专家人才作为联系服务对象,其中市委联系服务42名。在乡村全覆盖建立青年人才工作联络站,配备专兼职人才工作者,市县乡村四级人才工作网络体系初步形成。
实现老区振兴发展,人才是根本力量。“十三五”以来,我市不仅绘就人才事业新蓝图,而且将蓝图不断完善、一一落地。
打造多样平台
开辟人才“引”“留”快车道
人才平台不仅是我市招揽八方人才的“梧桐树”,也是成就人才事业的“大舞台”。
11月21日,第三届“智汇巴中·才领未来”高校专项引才活动暨“巴山优才”宣传活动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圆满收官。
在本届赴高校引才专项活动中,我市精选了740个优质岗位,陆续走进成都、重庆、西安、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地的多所知名高校。
“巴中的人才引进政策非常丰厚,市委、市政府领导非常爱才惜才。作为即将毕业的研究生,我希望有机会去巴中工作,一起建设巴中。”2020年10月21日,第三届“智汇巴中·才领未来”赴高校专项引才活动走进四川农业大学,前来应聘的四川农业大学学生胡旭表示。
据统计,此次赴外引才再刷历史记录:本次事业单位引才共接收线上线下简历8000余份,经严格的资格审查和标准化面试,最终签订意向协议1319人,较2019年增加619人,其中,有硕士研究生462人,较去年增加152人,“双一流”高校优秀毕业生418人,较2019年增加217人,多项指标增幅超50%。企业引才共收到线上投递简历500余份,择优确定面试人选235人。
“智汇巴中·才领未来”高校专项引才活动是我市实施“巴山优才”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10月,巴中市委、市政府出台《实施“巴山优才计划”的意见》。三年来,我市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全市人才总量增加6.19万人、增幅18.88%,引进人才数量由2017年以前每年100名左右增加到2019年的396名,人才流失率由22%降低到3%。
“十三五”以来,我市重视人才、爱惜人才,为人才来巴打造了多样平台:薪酬待遇吸引人才,前移人才引进端口,推行柔性引才模式,实施乡情聚才行动……在不见硝烟的城市“引才大战”中,市委、市政府创新多种引才模式。
为留住人才,我市坚持在“留”上出实招、优服务、解难题。近年来,为保障人才安居,全市高标准建设人才公寓600余套,配套建设健身房、人才书吧等设施,已有223名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拎包入住。
为强化人才服务体系建设,我市成立了市、区县高端人才服务中心,设立“巴山优才”示范窗口,为63名专家人才发放“巴山优才卡”,提供“一站式”贴心服务;成立市人才协会,建立跨行业人才会员库,举办交友联谊、游泳比赛等文体活动,丰富人才业余生活;为500名青年人才发放“青年人才卡”,提供购房、购车、婚庆等20余项服务。
着重培育培养
锻造人才兴巴“大军队”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在着力引进高端人才的同时,我市不忘对本地人才的挖掘和培养。
“放手让广大知识分子把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成为巴中人才工作的生动实践。
2016年,我市突出培训实践育才增智,积极主动开展“校地合作”,拓展“人才+项目”教育培训、“六位一体”递进培养、“三个一线”实践历练三个育才路径,遴选优秀干部人才244名、“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48名、优秀企业家37名、创新型企业家64名,本地人才能力素质全面提升。
2019年,我市启动实施“巴山优才千人培育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培育以“巴山优才”为品牌的1000名左右本土高端人才。同时,依托知名高校及大巴山干部学院,统筹实施多项培训计划,助力人才成长。对于基层干部,成立了“巴中村政学院”,常态化举办村级后备干部人才专修班。
“我没想到自己会被评为‘市级优秀青年人才’。”90后的平昌县玉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晓是首批创业优秀青年人才。她感叹,今年以来,政府在项目平台、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了很多政策支持。“我要在巴中扎下根去,做强百年企业。”
在“十三五”收官之年,2020年,我市坚持精心育才,实施“巴山优才千人培育工程”,支持各类人才在职提升学历学位,取得国家认可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的分别给予1万元、2万元奖励。
此外,为满足各类人才能力提升需求,我市依托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以及大巴山干部学院等培训机构,统筹推进引进人才初任培训、执政骨干递进培养、专技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等培训计划,培训引进人才800余名、企业高级管理人才100余名、专技人才5000余名。
我市既重视高端人才培育储备,也重视为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提供人才支撑。我市在南江县小河职中挂牌成立巴中村政学院,多元培养,打造乡村振兴的“人才摇篮”。截至目前,举办村级后备干部人才专修班41个,培训学员8700余人次,储备乡土人才1.8万余名。
我市还印发《关于开展村干部学历提升教育的通知》,依托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用3年时间提升村干部学历,并给予每名同志4000元经费补助,已支持2027名村干部。
激发英才活力
搭建人才成长大平台
在用才方面,我市也不拘一格,大力实施调任充实一批、特岗聘用一批、选派锻炼一批、表扬激励一批、提拔重用一批的“五个一批”行动计划,为人才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天地。
人才成长,平台是关键,成长是导向。何洪川是选派锻炼一批的人才之一,2016年8月,他通过“人才引进”到市建设工程标准定额管理站工作。
为响应省委号召,2018年7月,何洪川报名前往凉山州帮扶,成为我市住建系统唯一一名赴凉山参与脱贫攻坚的干部。“我将干好我的分内工作,为凉山州全面实现脱贫奔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像何洪川这样,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优秀引进人才有170余名。聚焦重大项目建设年,我市还选派55名熟悉项目工作的优秀专业人才到市级重点项目一线挂职锻炼;选派40余名医疗、农业、电商等专业人才到对口帮扶协作的成都市、浙江省丽水市挂职锻炼。
平均年龄29.8岁——针对基层一线有专业背景的复合型年轻干部紧缺的问题,“巴山优才计划”实施以来,我市择优调任一批优秀人才到乡镇党政领导班子任职,这是56名人才的平均年龄。虽然年轻,但他们均具有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所学水产养殖、动物科学、作物遗传、农林经济、物流管理专业等均为基层急需专业。
针对基层一线事业单位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少、引进人才晋升难等痛点难点问题,我市创新出台引进人才“特设岗位”管理办法,突破用人单位岗位总量、结构比例限制。
截至目前,全市共调任56名优秀专业人才到重点乡镇担任党政副职,选派55名优秀专业人才到汉巴南铁路、黄石盘水库等重点项目一线挂职锻炼,43名引进人才走上特设岗位。
重才、引才、聚才、爱才……在“人才强市”战略的推动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类人才正在巴中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尽情释放创新智慧和创业激情,把智慧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贡献着力量。